头晕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,有人蹲下起身时眼前发黑,有人久坐后突然天旋地转,还有人长期感觉头部昏沉、注意力涣散。许多人认为头晕是“没休息好”或“低血糖”,但若症状频繁出现,甚至伴随其他异常表现,可能是身体在发出健康警报。以下3个潜在隐患,值得每个人警惕。
一、贫血
红细胞是人体运输氧气的“快递员”,当其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时,大脑、心脏等重要器官会因缺氧而“罢工”,头晕便是典型信号。据统计,我国女性贫血患病率约为20%,但许多人对此浑然不知。
贫血引发的头晕常伴随面色苍白、乏力、心悸,严重者甚至出现呼吸困难。缺铁性贫血(因铁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)和巨幼细胞贫血(因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)最为常见。例如,长期素食者可能因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红细胞合成障碍;月经量过多的女性则可能因慢性失血引发缺铁性贫血。
应对建议:通过血常规检查即可确诊贫血类型。治疗需针对病因,如补充铁剂、维生素B12,或调整饮食结构(增加红肉、动物肝脏、绿叶菜摄入)。
二、耳石症
耳石症(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)是头晕的常见原因,占门诊眩晕患者的30%以上。内耳中的碳酸钙结晶(耳石)负责感知头部运动,当其脱落并进入半规管时,会干扰平衡信号传递,导致短暂性剧烈眩晕,通常持续数秒至1分钟,常在翻身、低头时发作。
这种眩晕与体位变化密切相关,患者可能描述“一躺下就天旋地转”,但无耳鸣或听力下降。耳石症虽不危及生命,但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,甚至增加跌倒风险。
应对建议:通过“Dix-Hallpike试验”可确诊。治疗以耳石复位为主,医生通过特定头位变动将耳石移回原位,多数患者一次治疗即可缓解。
三、低血压
血压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,当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舒张压低于60mmHg时,大脑可能因供血不足而头晕,尤其在突然站立时(体位性低血压)。老年人、服用降压药者、长期节食者是高危人群。
低血压头晕常伴随眼前发黑、冷汗、恶心,严重者可能晕厥。例如,夏季高温导致血管扩张,或长时间蹲坐后猛然起身,均可能引发血压骤降。
应对建议:监测不同体位血压变化,避免快速起身。日常可通过增加盐分摄入(无高血压前提下)、穿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,或咨询医生调整药物剂量。
头晕虽常见,但不可“一忍了之”。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、伴随头痛、肢体麻木或意识模糊,需立即就医排查脑卒中、肿瘤等严重疾病。健康生活是预防头晕的基础:均衡饮食、规律运动、避免过度劳累,定期监测血压、血糖和血常规。记住,身体的每一次“抗议”都是自我保护的信号,及时关注才能守住健康防线。